了解最新公司動態及行業資訊
近日,由于黃河入魯水質保持在Ⅱ類以上,山東省作為受益方,向上游的河南省兌現生態補償資金1.26億元。山東向河南支付生態補償資金,源自2021年兩省簽訂的《黃河流域(豫魯段)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》。協議約定,監測斷面水質年均值在Ⅲ類基礎上,每改善一個水質類別,山東給予河南6000萬元補償資金;反之,每惡化一個水質類別,河南給予山東6000萬元補償資金。自協議簽署以來,黃河入魯水質持續保持在Ⅱ類以上,主要污染物指標穩中向好。(據新華社7月9日報道)
備受關注的“魯豫有約”,標志著黃河流域省際橫向生態補償制度探索取得重要進展,也為各地進一步探索、完善生態補償制度提供了范例。
生態環境是公共產品,具有系統性、共享性,環保效益大家共享,治理成本也應一起承擔。一些地方跨區域、跨流域的生態保護,為什么長期推進不力、問題多發?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沒有明確受益者、保護者、破壞者各自的責任,沒有做好生態與經濟利益的公平分配。就河流保護來說,無論是上游地區無視河流水質保護,加大了下游地區水質治理的成本與難度,還是經濟相對薄弱的“上游”承擔了大部分的保護與治理工作,“下游”長期享用優質水源卻沒有多少付出,其結果都只能讓“付出者”的積極性越來越低,進而影響整體生態質量。破解這一難題,做好高質量生態治理,生態補償就顯得至關重要。
江蘇、安徽共建蘇皖長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,廣東、廣西攜手開展九洲江跨地區保護合作,云貴川三省以“共同決定+條例”方式保護赤水河……生態補償機制實施后,跨界斷面水環境質量穩中有升,流域上下游協同能力明顯提高。生態補償機制已成為落實生態保護權責、調動各方參與生態保護積極性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,在增強和促進生態系統良性發展上發揮了重要作用。
思路一變天地寬。生態補償機制的意義還在于探索出了生態協同保護的新路子。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是一種“責任清晰、合作共治”的長效管理機制,相關各方通過協商談判,改變以往權利與義務模糊不清的局面,明晰各方在生態保護治理中的定位、責任,協調和平衡各方之間的利益關系,讓跨區域治理從“各自為戰”變為“協同互補”,由“單打一”變為雙贏共贏,建立起生態治理的責任共同體。這是對生態文明建設“一盤棋”大局觀念的生動踐行,也是形成共同推動生態保護合力的必然要求。
人不負青山,青山定不負人。走出“各人自掃門前雪”的狹隘,摒棄以鄰為壑的錯誤做法,像山東、河南等地那樣樹立共贏思維、共治理念,創新實施生態保護補償機制,就能調動各方生態治理和保護的積極性,共同下好生態保護這盤大棋,讓我們的天更藍、山更綠、水更清。(周丹平)